【桑植民俗】桑植民间谚语

2021-04-18 11:20 来源:未知

  

谚语,是民间的一种口头文学,也是各民族传承知识和教化文明的一种传媒。白族谚语来源于本民族的社会生活,与本民族的历史、语言、习惯、风物、环境等紧密相联系。
它内容广泛,天文、地理、气象、医药、自然现象,乃至吃、穿、住行,三教九流,无所不有,无所不及,而且语言洗练通俗,寓意深刻,比喻贴切,琅琅上口,让人听了,感到非常有理有趣,易牢记不忘。白族谚语从内容上,可分为知识性谚语和教化式谚语两大类;从形式上则可分为单句式、双句式和歇后语三大类。单句或双句谚语,其特征都是以引语道出主题;而歇后语,则是前为比喻,后缀为本意。

No.1单句谚语
 
它是用几个字的短句来说明一个问题,一个道理。如“男孩出门口是路”(教化式谚语),意思是说,人要外出远方,但不知路如何走,只要勤快地向别人询问,自然就会达到目的地。
 
又如“笑破不笑补”(教化式谚语),意思是说,人在社会上,各自能力有大小,智慧有聪愚,条件有好坏,家境有富贫,所以在穿戴上,就有新有旧,有好有差,这是自然的,故穿得旧点差点,不应该议论、指点,但如果有了破洞,懒于补缀,让肉皮露出体外,这就会遭到他人的笑话和指责。这是教育人要讲究整洁,要勤劳。

No.2多句谚语
主要指两句以上的谚语,它是以一种对偶句式,从现象到本质说明一件事物。这种对偶句,工整简练,用词严,具有一定的文学性,如:“有雨山戴帽,无雨山抹腰。”这是一个气象知识谚语,是居住在山区的人们观测天气的科学方法。
 
所谓“戴帽”与“抹腰”,是比喻山区的雾罩清早起床,看四周山顶被雾罩盖住,说明有雨;如果只有一条带状薄雾绕在山半腰,就是没有雨的迹象。这是气压作用所致,气压上升山顶无雾,而薄雾在山腰,必然是晴空万里;气压下降,雾罩山顶就是风雨来临的征兆。
又如另外四句天文气象谚:
“早晨发霞,等水烧茶。晚上发霞,干死蛤蟆。”
霞是云层对太阳照射的反映,朝霞是早上的太阳就被云层遮住的反映,这说明天空已经乌云密布,当然很快就会雨;而晚霞却不同,此时夕阳西下,只有余晖放射出来。如果是密云,就不会成霞,晚霞,必是一种浮云,这种云不但不会下雨,而且是晴天的预兆。没有雨水,蛤蟆怎么能生存呢?必然会干死。
 
白族先人通过自己天长日久的观察,根据本地的实际,总结出了许多很好的谚语。如洪家关白族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:
“天火关的雨只过路,牛角尖的雨晒得谷,
樵自塆的雨跑不到屋,南岔的雨吓得哭。”
因为以洪家关为轴心、天火关在其东南方,南岔在其西南方,樵自塆在其西北方,牛角尖在其东北方。桑植一般在夏秋两季下雨多,而且大,但这时的风向,往往是东南风或西南风,所以就会出现东南方的雨受西南风的影响,就只会擦边而过。而北方的雨根本不会南下,只有南方的雨,雨乘风势,迅猛异常。西方的雨也会很快侵入。故这条谚语是天时、地理、风向等诸方面的科学总结。
 
在白族人聚的地域,都有类似的谚语。
 
还有一种多句谚语,如:
“一九二九、怀中揣手;
三九二十七,檐前雨不滴;
四九三十六,河水蘸蜡烛;
五九四十五,牙齿打战鼓;
六九五十四,吹风如扎刺;
七九六十三,行人把衣担;
八九七十二,守牛儿恋荡荡儿(玩水);
九九八十一,黄狗歇阴地。”
 
这样一组长达八十余字知识性的谚语、它包含着天文、气象、气候、时令、数学、物理、自然现象、生产生活等内容。它告诉人们,在这八十一天中,什么时候开始冷,什么时候最冷,什么时候转暖。从农历来说,冬至以后,天气就开始逐渐冷了起来,最冷的季节是“小寒”到“雨水”、顶点是“大寒、乃三九、四九之间,而春分以后就开始变暖了。

No.3歇后语
主要是通过一个事物表现出来的现象,恰如其分地比喻出要说明的本意,具有一定的诙谐趣味。如“茅屋烧火—到处冒烟”,这是身居城市和深宅大院的人,无法想像和创造出来的。又如:
牛皮做锅盖——七抝八犟
瞎子打灯笼——白费蜡。
郎中开棺材铺——死活都要钱
聋子的耳朵——配相
哑巴吃汤圆——心中有数。
南岔的渡船——管得宽
所有这些都是以物喻人喻事,告诉人们处世为人应有的品德和行为。这种歇后语,随着社会的发展,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,如:
“陈自远看钟法——各是各的看”,
“明存吾打锣——不像话的话”,
“陈兆南开洞——神弄洞,鬼弄洞”等等。


内容节选自:岳麓书社《湖南白族风情》
编辑:锦郎
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