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桑植文史】白竹坪的革命故事

2021-05-06 08:37 来源:未知

  

     白竹坪,北接湖北鹤峰,东邻龙潭坪镇赶坪村,西通桥头村,南连龙潭坪村。四面崇山环绕,一小河自北深山峡谷奔涌而出,经坪中百余里流入桥头澧水支流,沿河两岸是千余亩良田。

据传,明末,马氏先民为避兵祸水患,自沅陵逃难来到此地,只见四面高山,绝壁林立,绿树隐隐,珍禽异兽出没无常。

 

中有一遍荒滩,卵石累累,遍地流水,芭茅连片,白竹丛生(白竹即阳麻竹,因笋刚出土呈白色,因此又称白竹)。于是便在此结茅为棚定居,并称此地为白竹坪。此后便陆续又有余、彭等姓从外地迁徙此地开荒斩草,辛勤耕耘,劳作之余亦读诗书,习弓马。

 

在清道光年间曾出过一名武秀才马登魁,咸丰年间出过一名文秀才马芳德。在数代人的奋斗下,白竹坪由一个荒僻的水洼之地慢慢变成了一个美丽富饶的小山村,也慢慢地被外人了解传诵,清朝时被政府划归“依仁里”管辖,民国时划为“长水乡”管辖。现为龙潭坪镇的一个行政村。

二十世纪初,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,拉起队伍,亦闻白竹坪是个好地方,于是便来到白竹坪传播革命火种,受到了白竹坪人们的拥戴,并给予了大量钱粮的支持。

 

后来贺龙元帅南昌起义失败后,被国民党反动政府追杀,1928年贺龙只身来到白竹坪,在人们的掩护下成功脱险,之后贺老总再次拉起队伍,三进白竹坪,建立了湘鄂边红色革命根据地。

 

1934年贺老总率部返回洪湖,在白竹坪留下了以周小康为书记的六县联合政府(桑植、鹤峰、长阳、五峰、石门、慈利),在联县政府的领导下建立了贫农会、妇女会、童子军、赤卫队等各种革命组织,开展革命斗争。

面对如火如茶的革命斗争,国民党反动政府多次派兵围剿,最为惨烈的一次是1932年9月,正当人们刚收割完粮食,朱疤子(国民党团长)率重兵“铲共”,一时间,白竹坪火光冲天,数十栋房子顷刻化为灰烬,来不及逃走的人们死在敌人屠刀之下,以致小河之水都变成了红色。

 

三天过后,敌人走了,当幸存者从山林洞穴中返回家园时,只见灰烬废墟之上,到处是死尸,人们欲哭无泪,匆忙掩埋亲人后,只好各自投奔远方的亲戚朋友,自此白竹坪三年未见人烟。

 

三年后人们陆陆续续回到白竹坪时,只见荒草遍地,田里长着密密麻麻的蒿草,均有人多高了,其凄凉之景惨不忍睹。
     
     解放后,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,被国民党反动派糟踢得疮百孔、奄奄一息的白竹坪又展现出百折不挠的活力,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,在白竹坪人的勤奋耕耘之中,山更绿了,水更清了,人们更富裕了!

     
内容节选自:《桑植地名典故》

      图片源自网络

      编辑:锦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