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桑植文史】八大公山的九牛池,桑植人知道吗

2021-07-15 10:07 来源:未知

  

九牛池

九牛池,位于湖南八大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。
九牛池,有精美的石头,红黄花白,千姿百态。像马像牛,似禽似兽,如猫如狗。这里的石头虽然不会唱歌,但有玉皇大帝指牛为石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。

No.1
九牛池,有精美的石头,红黄花白,千姿百态。像马像牛,似禽似兽,如猫如狗。这里的石头虽然不会唱歌,但有玉皇大帝指牛为石这一美丽的神话传说。
 
不知是哪个牛年马月,天宫玉皇大帝发现海跋1898.4米高的斗篷山笔直朝天长,引起恐慌,若是大山长上天宫,就会造成天地不分,阴阳错乱,如不及时治理,就将失去平衡天地就将毁于一旦。
 
为了不失时机地平衡天地,玉皇大帝特令九头神牛火速下凡将八大公山的千山万岭统统踏平,限期一年完成。神牛接旨后,连忙下凡。
神牛下到凡间看惊呆了,当它们看到辽阔林海绿油油,高山峡谷玉液流,飞禽走兽林中行,人间歌声响九州,鸟语花香飘千里,山也青来水也秀的人间美好而赞叹,高度赞扬人间要比天宫好过千百倍。
神牛见到此情此景,喜出望外,激动万分,关于踏山的事早已忘到九霄云外,一心只顾感受人间美好。为使八大公山变得更加美丽,神牛突发奇想,决定发挥自已神的优势,用神鼻喷出股股神水,滋润大山所有的林木花草,让千山万岭的林木花草长得更加茂密、抚媚动人。
 
 
从此,神牛各自用鼻孔喷出洁亮的泉水将千山万岭的林木花草精心浇灌,通过一年的共同努力,保护区境内的林木花草越越绿,越长越密,面积越来越宽,总面积由原来的2万公顷扩展到目前的4.49万公顷,将九牛池、斗篷山、杉木界、天平山连为体,使八大公山显得更加浩瀚辽阔。
面对人间仙境,九头神牛共同商议,并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,不再回到天宫经受玉皇大帝的严管指派,一心常驻人间,与大自然为伍,享受人间的快乐与自由。
 
 
一年过去了,玉皇大帝不见九牛回宫,眼看八大公山千山万岭,仍然耸入云天,没有丝毫踩踏的痕迹,便勒令九头神牛火速回宫问罪。
 
可是,神牛装聋作哑,无动于衷,尽管玉皇大帝一再三令五申,勒令九牛回宫接受惩罚,但神牛依然我行我素,“我自岿然不动”,集中到池边悠闲自在的饮水洗澡、狂欢作乐,啃着嫩草。
 
玉皇大帝见神牛如此大胆,随意违抗玉皇旨令,气得脸红脖粗,捶胸蹬足,气到极限时,一怒之下,将九头神牛就地打入凡间,并指牛为石。从此,神牛瞬间变成了九块巨石,定立池边,不再动弹。
 
No.2
千百年来,九牛石屹立池边,开始漫长的守望,守望八大公山的莽莽林海,守望九牛池的清溪碧水,守望九牛瀑布的壮观。神牛虽然不能再像往日那样自由的狂欢,但石牛的神鼻依然同往日样,喷出股股神水,化作滔滔澧水河流,滋润澧水两岸满山遍野的林木花草,打造美好的自然环境,造福人们。
 
九牛池也好,九牛瀑也罢,都因九牛石而得名。
 
据报道,九牛池一带,每立方厘米就有10万至12万个以上负氧离子的纯净空气,是一个天然的氧吧。据当地老人介绍,自古从来,九牛池的山民们在这里繁衍生息,除自然老死、摔死或其它原因死亡外,从未发现一例因病而故的。这一神奇现象,吸引全国各地的文人墨客、专家学者前来观光、题诗、作画、探索研究。
 
随着当今旅游业的不断发展,当地山民将德江佚名作《石马》和明朝诗人杨升庵的《石牛》等两首诗加以融合,再通过改头换面,题写一首新诗刻在九牛池旁的石壁上:
 
天宫下凡九头牛,站定池边几千秋。
强风劲吹无毛动,细雨飘来汗长流。
茵茵绿草难开嘴,天地作栏无人收。
愚童用力牵不动,金鞭若打不回头。
 
书写刚劲有力,闪闪发光,吸引各方游人。


内容节选自:《桑植地名典故》
图片来自于网络
编辑:锦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