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合口:
马合口位于桑植县城东30公里处,是白族聚居地,与芙蓉桥两个白族乡以郁水为界东西交接。此地原名铁龙潭,人口千余,县城至官地坪的公路穿镇而过,历来为军事要冲。
其名称因何而得呢?据史载:清圣祖时,茅岗土司趁明末清初混乱之际,响应“三番叛乱”,进袭慈利十三、十四、十七都地,危害人民,康熙八年(1669)钦差马某某、督令鄂州巡抚林某某率军进剿,军至慈利县城后,分两路进发,前路经大庸直逼温塘,作正面进攻,后路经江垭入桑植,迂回到十四都之鱼翅关(今麦地坪、马合口一线)暗屯,待机行动。
一天后路军饮马郁水河之铁龙潭,马群都奔跳长嘶,合口不饮,骑士们凭经验断定,那是战马恋战的表现,前方战事必紧,此乃先兆,主将得知后立即下令:“速驰苦竹河,奇袭茅岗土司后路。”在前后夹击下,茅岗土司大败,投降称服。
战斗结束后,将官奏报战功时,将战马在铁龙潭不饮至情节一并奏上,圣惊异,勒令此地为“马合口”。从此,郁水铁龙潭上下左右各里许,统称“马合口”。
芙蓉桥:
现在芙蓉桥白族乡治所芙蓉桥,是一个多么美好中听的地名,不言而喻,人们一定会认为,这里是盛产芙蓉的宝地,是一个令人响往的地方。
这一美好图景,是无数白族先民在历史的长河中,用血和汗绘成的。据传,这里原来森林茂密、野草丛生,是飞禽走兽之乐园,特别是狐狸众多,故土著人民将这里取名为“狐狸溪”。
宋末元初,被遣散的部分“寸白军”因在江西待了一段时间,思乡情切,在返回故里途中,路过此地,乐其风土,部分人已安居了下来,其中一位叫王朋凯的首领,他见此地山青水秀、资源丰富,又得知返乡途中关山阻隔,兵卡盘问,难以通过,于是他也决定在此停留下来。
不久,王朋凯返回江西高安当县令去了,令其子王太建坚守此地,伐木建房,开垦田土,随着时间的推移,社会的演变,以马合口为中心的民家人居住地域,越来越发达兴旺,桑植县的建立,使这里成为马合口至县城的必经之道,为方便上下行人,以王姓为主的附近几家首富,带头募捐,筹集了一笔资金,请工采石在狐狸溪上修了一座长8米、宽3米的青石拱桥。
为美化环境,人们在拱桥上下的溪沟两傍植上了一排排的木芙蓉,每当春夏之交,芙蓉怒放,粉红的、鲜艳的、雪白的、紫绿的等五颜六色,芬芳扑鼻,煞是迷人。
有人曾以诗赞日:“芙蓉桥下芙蓉开,五颜六色放异彩,蜂蝶齐舞人陶醉,芳香沁心似仙界”。由于芙蓉的传名,加以“狐狸”二字与“芙蓉”二字稍微谐音,于是人们便将此桥命名为芙蓉桥。从此,这里越来越兴旺,人才辈出,真是“芙蓉国里尽朝晖”,在桥里外周边地域,都以芙蓉桥相称,成了历史上一个响亮的地名。
内容节选自:《桑植地名典故》
图片源自网络
编辑:锦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