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桑植文史】你知道打鼓泉的神话吗?

2021-05-04 10:18 来源:未知

  

     打鼓泉,在打鼓泉乡境内,距桑植县城仅15公里。千百年来,关于打鼓泉的来历,一直流传着一个子子孙孙永世相传的传说:

远古某年,天气干旱数月,久不下雨,打鼓泉老百姓种植的农作物大面积失收,群众生活特别困难。民间传说中的一些困难,都是靠神仙和菩萨来解决的。求神仙和菩萨保佑已成千百年来的风俗习惯,也是老百姓寄托希望的一种方式。当时,该地人看到天不下雨,人们便央求在李家台居住的一位道人帮忙求雨。

 

这位道人,江湖上都称他叫佘老道士,是当地有名的神道主头。佘道士不仅名气大,而且道法深,深得一方群众的信任。为了促使道士能出来帮忙,百姓大造舆论,社会上这么大的灾情,百姓这么大的困难,还须请佘老道士显灵威。佘老道士答应了人民的请求,选定了黄道吉日,准备进洞求仙。到了那一天,一切都准备好了后,只见佘老道士头戴五官帽,身穿法衣,手拿司刀,在几百群众敲锣打鼓,一路上欢送下,来到了入洞口。

 

佘老道士进洞之前向群众招呼说:我进洞后,敲锣打鼓一直不能停,并且要越打越起劲,其它欢送的人员要热烈鼓掌,要让洞里的神仙感到灾民的诚意。佘老道士在进洞之前,把一双草鞋脱在了洞外,然后手摇司刀,口念神咒口诀,进了洞。

 

不一会儿,只见洞外面的草鞋跳起来了,足足有几丈多高,两只草鞋好像在打架一样,参加欢送的人看得非常出奇,有的人看了后笑得在地上打滚。此时,打锣鼓的人也忘记了道士进洞时的交待,慢慢地,也停下手中的锣鼓,一起观看起草鞋打架的稀奇古怪事来。

道士进洞后,去得很远,一直走了两个多小时,终于见到了洞里的神仙。佘老道士见到神仙后,一个盘腿坐在神仙面前,将凡间灾情和民众疾苦向神仙作了禀告,并请求神仙下雨。神仙听了佘老道士的禀告,拿起令杯,用手指头弹了一滴。

 

霎时,洞外一下子就阴云密布,雷电交加,慢慢地就下起雨来。此时,佘老道士见神仙仅弹了一滴雨水,心想凡间的灾情那么严重。一滴雨水太少了,就央求神仙再多给点雨水。神仙又拿起令杯,用指头又弹了一滴。此时洞外雨就下得更大了,顿时,小河里的水也开始涨了起来。

佘老道士心想进洞一次不容易,又一次向神仙央求,要求神仙再给一滴。这时,再也没有听到锣鼓和高呼声,神仙心想,这凡人真是不诚心,真是不知足,一怒之下,就将杯子里的水一下就倒掉了。这一下不得了,洞外洪水将洞子都封闭了,并洗垮了洞口,唯独留下一个泉眼往外不断冒出清泉。

佘道士正愁走不出洞去,只见神仙告诉他,要他往洞里继续前进,不能后退。

 

佘老道士一共走了七天七夜,才从周家峪的一个山洞钻出来。

 

佘老道士看到社会上的灾情得到缓解,心里高兴,于是在山上吹起了牛角。可是,他吹了牛角后却没有半个人来迎接他。于是他只好朝自己家门口走回去。走到家门口,只见家里正在给自己做七天七夜的好事。佘老道士见了特别生气,并得了一场大病,一直卧床不起,不久便去世了。

 

佘老道士为了黎明百姓进洞求雨,解决了灾民的旱情,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后人为了纪念他的伟大功劳,就根据人们打鼓求雨的感人壮举,将这个出水洞泉命名为打鼓泉,也就是现在的打鼓泉村伍家湾组上的那个大水井。

打鼓泉这个泉眼水量很大,水质清凉可口,可供给李家台、伍家台、伍家湾这几个组近千人的生活用水,并且吃用这个水的人,身体都很健康。

 

因为这个传说比较神奇,1952年土改后,拆销农会,划片分乡,并命名为打鼓泉乡政府,下辖黄家湾、陈家院等村,1956年拆区合并后,又以打鼓泉为名称,将5个小乡合并成一个大乡(廖家院、穴虎洞、赶塔、吴家院、打鼓泉),称为打鼓泉乡政府。陈家院村的麻柳溪组,就是当年打鼓泉乡政府的驻地。
 

内容节选自:《桑植地名典故》

编辑:锦郎